叶圣陶杯高中作文获奖优秀7篇
活动简要描述:
本次活动主要采取抽号博x的方式进行。活动前期进行抽奖券印制和发放,活动时集中在现场抽奖和开奖,并当场发奖。奖品设置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等奖,现场摇号开奖现场发奖。
一、活动目的:
调动全体员工的参与积极性,放松20xx年一年辛苦、繁忙、紧张的心情,让全体员工感受到公司的关爱,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了保质保量完成20xx年的目标任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活动范围:
集团公司全体员工(含XX、YY、ZZ)。注:部长及部长以上管理人员不参加此活动。
三、活动地点及时间:
分别以XX,YY-ZZ为单位分为两个活动单位。
地点:XX厂区、YY厂区
人员:XX员工集中在XX厂区,YYZZ员工集中在YY厂区。 时间:春节前二日(20xx年2月10日左右
四、奖池额度及奖项设置:
万元,万元;合计:15万。
XX奖项设置:
1、特等奖:比亚迪F0轿车一辆(1名) 费用约3万元
2、一等奖:摩托车一辆 (1名) 费用约万元
3、二等奖:电瓶车一部 (2名) 费用约万元
4、三等奖:电磁炉或电饭煲一台 (100名) 费用约2万元
5、四等奖:50元充值卡一张 (500名) 费用约万元
合计:万元。
注: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由获奖者自行上缴个人调节税。 YY奖项设置:
1、特等奖:比亚迪F0轿车一辆(1名) 费用约3万元
2、一等奖:摩托车一辆 (1名) 费用约万元
3、二等奖:电瓶车一部 (2名) 费用约万元
4、三等奖:电磁炉或电饭煲一台 (60名) 费用约万元
5、四等奖:50元充值卡一张 (300名) 费用约万元
合计:万元。
注: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由获奖者自行上缴个人调节税。 其余费用预算:
1、摇奖机1台: 万元
2、摇奖活动台搭设及音响设备租用: 万元
3、奖卷印制: 万元
合计:1 万元
五、奖卷发放方式及抽奖规则
抽奖卷发放规则:
按工龄数发
1、1年工龄以下的员工发放一张抽奖卷;
2、满1年不满2年的发2张抽奖卷;
……以此类推。
XXXX的总奖卷数9700张左右,YY/ZZ2775张左右,为便于抽奖时方便开奖,XX凑成整数10000张,YY凑足整数3000张。除按工龄发放后,剩余的奖券分发给以下员工:
1、 历次评选出的优秀员工;2获公司小功以上奖励的员工;3、参 加县级以上各种竞赛获得名次的员工;4、在公司内刊上投搞并被采用的员工。
抽奖卷编码及抽取方式:
1、编码:
编码按顺序号从0001、0002、0003开始一直到9999,YY至2999。
2、抽奖方式:
采用摇奖器摇奖的方式进行。
XX:(中奖人数604,按人数中奖率为,按奖票数中奖率)
特等奖:四位数全中(摇号1次),1人中奖
一等奖:四位数全中(摇号1次), 1人中奖
二等奖:四位数全中(摇号2次), 2人中奖
三等奖:后二位数全中(摇号1次), 100人中奖
四等奖:后二位数全中(摇号5次), 500人中奖
YY:(中奖人数304,按人数中奖率为,按奖票数中奖率为)
特等奖:四位数全中(摇号1次),1人中奖
一等奖:四位数全中(摇号1次), 1人中奖
二等奖:四位数全中(摇号2次), 2人中奖
三等奖:后二位数全中(摇号2次), 60人中奖
四等奖:后一位数全中(摇号1次), 300人中奖
注:摇号过程中如摇出重复号码,以先摇出的为准,只取一次,不重复中奖。
3、监督员及开奖人的产生:
监督员由各部门推荐;
开奖人可以邀请公司领导开奖或邀请员工开奖。
4、监督员与开奖人的职责:
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看整个开奖过程,负责中奖球号的核对;
开奖人:负责启动开奖机,直至开出的奖球数产生。
六、活动保障
为了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本次活动需要各活动单位成立相应的组织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
组织委员会
主 任:CEO
副 主 任:CFO
执行主任:生产副总
成 员:XX、XX、XX、XX、XX、XX、XX、XX、XX、XX、 组委会机构:XX管理部、YY管理部
监督委员会
根据员工数按比例推荐选举产生,监督委员会人数由活动单位 根据本单位自身情况确定。目的是参与整个组织过程,见证活动 过程的公开、公正、公平开展。
礼花(1箱)、托盘、绒布、
热烈祝贺YY动力20xx年实现开门红 祝YY新春大抽奖活动圆满成功 预祝YY动力20xx年产销再创新高 礼仪、礼仪训练
颁奖嘉宾、宣读YY之星嘉宾 场地规划、
楚才特等奖作文高中
开幕式上。第十届_常委会委员、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会长、原教育部总督学、原国家教委副主任、原国家语委主任柳斌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著名语言学家、《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主编李行健代表大会组委会致开幕词,北京80中学校长、特级教师田树林女士致欢迎词。
温儒敏教授和钱梦龙老师在大会上分别就语文课程改革、阅读教学等问题做了专题报告。他们的报告高屋建瓴、理论朴实、内涵丰富、深入浅出,不仅充实了一线语文教师的理论认知,更为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
“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是由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叶圣陶研究会、《语文世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语文月刊》共同发起的一项常年举办的盛大活动。活动的目的在于交流新课改的经验,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每届活动分为“教育科研能力展示大赛”和“语文课堂教学能力展示大赛”两个阶段进行。三届赛事的成功举办,在推举语文教学新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次大会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教师,分为初、高中两个组,参加了“语文课堂教学能力展示大赛”。参赛教师素质高,教艺精湛。他们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巧妙灵活的教学设计,使与会教师深受启发,大开了眼界。赛后,北京()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苏立康女士、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赵大鹏先生分别对初中、高中的参赛选手进行了点评。他们的评价犀利中肯、意见字字珠玑,让与会教师在此次活动中获得了更大收获。
本次会议也是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及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共襄盛举的一次联合行动。
闭幕式上,组委会主任王晨女士宣布了“语文课堂教学能力展示大赛”的获奖名单。获得一等奖的是:初中组,安徽马鞍山十六中曹文静、陕西西安高新一中李志龙、广东广州二中黄穗远、河南南阳十三中陈峰、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李爽。高中组,吉林长春二中_、山东济北中学薛善忠、山西阳泉一中张一鹏、浙江温州四中余伟、北京80中贾小林、湖北荆州中学王丰松。获得二等奖的是:初中组。湖南长沙六中陈爱民、北京80中刘爽、河北保定育德中学刘卫东、云南红河州开远五中郝飞虎、贵州双口县三中姜露;高中组,海南省海南中学陈嫱、北京56中陶红艳、江苏扬州中学于扬、四川成都树德中学钟群、黑龙江哈尔滨一中陈双。
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中学语文界的广大朋友们,大家共聚一堂,实践探讨,交流学习,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的长足发展。大会的成功召开,对于全国语文课程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新范文
高中特等奖作文
只听,宛如雷鸣般的掌声。可此时,我的心情并不晴朗,在一次古筝竞赛中,我输给了我的对手---孙悦。
在古筝竞赛中,我很努力地弹好每一个音,按好每一根弦。可最后却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和孙悦同一时间学古筝,古筝级别也是一样的,可这次比赛我却输了,我很不服气!我就不明白,为什么她也是学古筝的,级别一样,老师也一样,赢的人却是她!
在我弹完,信心满满地走下台的时候,我以为爸妈会夸我,可谁知爸爸却说我太紧张了,上台上的太快,下台又是如此的匆忙,还没有向评委鞠躬,只是马上地跑了下来。当时,我就像下雨天没带雨伞,全身从头到脚都是水,事凉了,心也凉了。
下面该孙悦上台了。只见她在台上弹奏的古筝曲十分动听。她完全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就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由自在。当时爸爸就说:“你看看人家!”她再一次博得了观众的掌声。当时,我很失望,明明我也很努力的啊,怎么就没有她弹的好呢?
下面就是颁奖仪式了。“第二名,周新。特等奖孙悦。“主持人大声地宣布到。热烈的掌声响起,可我的心却是不平静的。我勉强地笑了笑,随后下了台。当时爸爸说:”如果你把我说的那几点做好,说不定特等奖就是你的了。“
从那以后,我更加勤奋地去弹古筝,现在一天比一天弹的好,老师都夸我进步得特别快呢!现在回过头来想想那件事,虽然当时心里很难过,但我却比原来更好了,我要感谢我的对手---孙悦,是你让我扬帆起航,一次次的超越了自己。接下来,我还要把你当成我的对手,下一次,我一定要打败你。
高中特等奖作文
作为著名教育家、文学泰斗,叶圣陶先生平易谦和、朴实敦厚、谨言慎行、表里如一、坚持真理、一丝不苟的人格风范是人们熟知的。
1930年7月,朱自清在北平的清华园,写了一篇题为《我所见的叶圣陶》的小散文,内中提及1921年秋第一次见到28岁的叶圣陶时的感受,为他那年纪并不老但“朴实的服饰和沉默的风度”所感染。在其后的交往中,朱自清在叶圣陶身上,见到很多看似寻常却也崎岖的景象,并认定,叶氏的沉默寡言而不喜欢论辩、极为和易而从无怒色,是一种智慧之举;此外,提笔从容而文稿极清楚、生活随意却极有秩序、态度积极却不怎么浪漫,这些,均“出于天性”,出于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状态。
自然而然的素质,在叶圣陶身上表露无遗,也正因为这种自然而然,使得叶圣陶先生“长生久视”,成为永远的叶圣陶。
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人品,最为准确的说法应属他的老朋友茅盾先生在1943年11月15日为叶老的祝寿信中所说的:
凡是认识他的朋友都不能不感到,和圣陶相处,虽然他无一语,可是令人消逝去鄙俗之心,读他的作品亦然。你要从他的作品中找寻惊人的事,那不一定有;然而,即在无惊人处有他那种净化升华人的品性的力量。才笔焕发,规模扩大,有胜于圣陶的,但圣陶的朴素又谨严的作风,及敦厚诚挚的情感,自叹不可及处。
圣陶对于中国新文学的光辉贡献,海内早有公论,不因我的赞美而加重;但二十多年的友谊,使我从圣陶的“为人”与其作品看到了重要的一点,即两者的统一与调和。作品乃人格之表现,这句话于圣陶而益信。
茅盾先生对叶老的评价,传神地点化出叶先生的人品及文品最鲜明的特征、最独特的魅力。而家藏叶圣陶先生于1958年2月5日写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自动不收出版社出版其文集第三卷稿酬之信,则是叶圣陶先生高尚、质朴人格的具体表现。他的信是这样写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许觉民同志惠鉴:
去年曾致贵社一信,说明我自动不取任何稿酬,早蒙收览。若此信尚在,希望尊处检出,重行赐览。我之言此,希望尊处能谅察我的意思,照此办理。
今日接到文集第三卷之稿酬清单及支票一纸,我猜想是尊处忘记了我有过一封信。现在将清单与支票退回,请检收。
系出自愿,贵社少支出一笔稿酬,自属可以。如果说必须支出,即希将此稿酬捐予任何处所,只要尊处认为适当的。
此事是我与贵社两方面的事,千万不要传言出去,作为谈资。这一点,去年的信上曾经提到,恳求采纳。
我希望尊处回我一封信,表示同意我的要求。
敬礼。
叶圣陶二月五日
清单一纸
空白收据一纸
元支票一纸
就像叶圣陶先生的小说、散文、童话故事一样质朴无华,没有说教,更没有豪言壮语,平淡得像一杯白开水。可是,当事人又有谁读了这封信不被打动,又有谁能做出违背老人意志的事情呢?!
高中特等奖作文
□浙江省瑞安中学高二 谢惊鸿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尽管这里只有一池秋水,但我不想天天下雨,因为阴晴与否,你都不会来,我亦无法离开。
曲曲折折的石板被雨水泅湿,在夜色中更加幽黑,像绵密的针脚,隐藏在黛色的山间,太难找寻。你我二人就在这芳草萋萋的路两端吧,思念都寄与了迢遥。抚掌对坐,交谈甚欢时你的笑颜,在梦里模糊了又清晰。可当时的寻常风景,都消融在眼前的风雨凄迷里。巴山的秋雨真是冷得彻骨。
今夜没有明月来照映我的无眠,只有巴山的池水,一点点涨过时间。思念被扭成灯芯,在雨声潺潺的夜里,燃烧得灼热又冰凉,像我迢遥绵长的想念,明了又暗,暗了挑明,把时光一丝丝一缕缕修剪得漫长。烛光摇曳,闪闪烁烁,躲避着我心中呼啸涌出的风,时亮时暗,像我的心事,一半明朗,一半凄迷。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你的来信像一片枯叶,沿着曲曲折折的青石板来到我的案上时,栖在那里已恍如一只疲倦得不言语的蝴蝶。写信时你大概还怀有春日花朵般的期待吧,可是这封信和我曾经的足迹一样颠沛流离,辗转不停,叠加了北方猎猎作响的风裹挟的严寒,看过十里复十里的长亭,夕阳滚烫,如一颗离人的泪珠缓缓坠向远方。来不及收藏驿站墙头枳花的明丽与微香,被你在心里冷掉的泪水浸润了,密密麻麻泻下的小字,如同窗外绵绵细雨细细排开的秋雨,一样让我因苦涩而微颤。君问归期,我又何尝不想归来,我厌倦了与时光的躲猫猫,厌倦了在宣纸上晕开的想念,疯狂地回忆赌书的场景,记忆中的清茗还在袅袅升烟,可现实已是人走茶凉。
你呢,你在北方的风里翻开我们共同读过的字句,想起我们剪烛长谈的夜晚。你是否也会有些体己又快意的话涌到嘴边,却只能默默咽下;你是否会在难得的好时节里摘下一枝花想寄给我一个春天,又想到我们相隔山海,山海却栖不了一尾鱼一只雁,只能缓缓垂下手,凉了指尖;你是否又觅得一坛好酒,却想到它无法抚慰我的风尘,于是悻悻埋于窑中,任情绪日日年年发酵;你桌上的棋局,是否还是我离开时的模样,从此你没再落下一子,只是落寞地空掷黑子白子,一边不肯原谅我仓促得下不完一局棋,一边殷殷地等我归来……如果北方也正好下雨,你也会枯坐房中,将时间与愁肠剪成灯花寸寸吗?
在独身一人的寂寥里,只有时间挥之不去。我们也只能将一点点期望押在时间上了,像疯狂的赌徒,赌上下半生的时光,期待有一天翻盘,那时的你我方能相遇在久别之后,最好那是花开的季节,我们四目相对,相互的凝望穿越了时光,消弭了你我两鬓的白霜和脸上岁月皱皱的裂痕,温柔眼底端坐着的还是原来那个翩翩少年郎,一如周围开得繁华如织锦的花朵,流光溢彩的是生命的美质。
那时的我们一定要再欢谈一个个夜晚,细细叙说风里雨里那些摇摇曳曳的细密心绪,点最亮最好的红烛,把时光剪得温暖如火,悠长似夜,相视而笑时,那份珍重与留恋让如今这巴山秋雨的夜都在回忆中温厚柔软了一些。还要执手卧花阴,听莺鸟婉婉转转地唱歌,看柳叶把风细细地裁;醉倒在陈年的佳酿里,半生流离都模糊迷蒙成酡红,好似一场大梦,梦醒后,我们便能相携相伴,从此朝朝暮暮与君度;棋局不再是残谱,执子闲敲,听得见黑白子轻叩棋盘的声响,沉静而笃定,就像两颗心,纵浪之后,平和、慈悲而时时喜乐,在我们相知相守的寂静里跳动。我希望此后的每一次月圆,都是与你共婵娟,皎洁的月光温暖了如今巴山冷冷的雨。
可如今只有我一人,枯坐在这巴山的屋中,烛光渐渐地惨淡了,但我已不想去修剪。在黑暗里听觉格外灵敏。我听见雨声已不止潺潺,现在它们仿佛滚滚而来,如惊涛拍岸,激起我心头多少遗恨。我听见池中的秋水不断地上涨,终于溢漫出来。而它们,都不及我的青衫湿透,因为思念纷至沓来,像一江春水,但是流向北方,全部争先恐后地奔涌向你。巴山的树像风一般摇得猎猎作响,如同我站立在秋雨中,悲痛得全身颤抖。而风掀动你寄来的书信,那些跋山涉水的书信在风中抖动,发出啜泣一般的声音。
虽然这一夜很快就要过去,但重复的日子还是一天天如期而至。北方的你,还有耐心备下长明的蜡烛等我吗?秋雨和我一样一言不语,又渐渐恢复了最初的潺潺声,可我不想住在溪边,不想守着巴山浓浓的花青色的夜,只想归去,站在你面前,不论阴晴,不论杨柳依依,还是雨雪霏霏。
秋雨依旧落在巴山,让雨载着我的思念侵入大地吧,如果它迁去北方,而那一端的你正好眼角微湿,那你一定要秉烛卧听风吹雨至夜阑。因为这都是我寄去的书信呀。
【指导老师】蔡瑞琛
【获奖理由】本文以诗化的散文语言再现了原诗中的意境,更以串珠一般的句子,浓墨重彩地叙述了一个虚拟的“你”和“我”的相知与相念。不但准确而丰满地再现了原诗中“巴山夜雨”“西窗剪烛”等传统的意象,而且在此基础上,较为恰当地融入了山路、鱼雁、棋局等其他的意象,共同构筑了一个迷离倘恍、亦梦亦幻的相思之境。本文获决赛特等奖。
高中特等奖作文
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文章,表达自己对“每一个人或者每一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怕’和‘爱’”这句话的理解。
PART
学校:河南省固始县慈济高中
作文题目:流年几度忆清欢
萧声过耳,遍体寒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在颠沛流离中慢慢消磨的又岂止是年岁?叹挽歌,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流年几度,失意无南北。
凤冠霞帔,鲜妍朱砂,已是昔日。
夜阑如墨,拈花流水般行云流水。侧卧簟席,其表面的编织稻草与结构绳索有些都已断裂,甚至有些经常躺卧的部位已形成色调的反差。
黄昏将雨,薄暮天气,天际显露出苍白的孤独。
多么希望筛去激进、焦灼、疑虑的滥情杂质,透过世事的肌肤纹理,家中依旧是辉煌依旧、屋宇清明、清痕落墨、全是欢喜。笙歌盈耳、素手揽风、落笔成书、潇洒自在。可如今家道中落,落魄不堪,簟席陈旧,无钱易换。
揉碎桃花红遍地,玉山倾倒再难扶。
流年失了清欢,多了困苦。母亲由于父亲在战场身亡被岁月凿去狂妄,磨出温润。她既要假装坚强冷静处理家中事宜;又要果敢机敏独当一面;还要照料家眷亲属。如今垂垂老矣之时,却又患上失心疯。我喂母亲服下煎的汤药。汤药在母亲的胃里翻滚出热流,湿了鬓发,我伸手替母亲整理云鬓。
祸福回还车转毂,荣枯反覆手藏钩。
恍惚间,我的指尖穿越光芒,拂过往昔的心思,一刹那,春风生起,仿佛母亲回到了黑发白裙的豆蔻时光。
于是便有了赤脚摇铃的布衣少女,踏着莎草苍翠,任束发的缎带飘转于风中,缥缈若炊烟萦回。灵动的眼眸和豆蔻红颜更是让人无法忘却。母亲是府中的二小姐,多年来,府中的阴险狡诈与掩面假笑她没有沾上一分一毫,反而在无人问津的黑暗角落里出落得灵俏活泼,楚楚动人。
一页深巷幽咽起,一页阳关马蹄疾。
皇座之上,御笔一挥。大小姐被征召入宫,作为侍婢的她无奈只好随行。大小姐担心眉目温婉的她会夺去恩宠,对她苦痛折磨,后终因饭菜掺药而病重被发落出宫。在世人的冷嘲热讽与流言蜚语中,她只能掩掩帷帽,低首前行,她在客船僧庐听雨眠,日日调息后终于痊愈,却遇到鲜衣怒马、风度翩翩的那个他。他就是那个在战场上让敌人闻风丧胆的金甲大将军。他缓缓于她的世界登场,眉目疏阔,器宇轩昂,黑发白衣,眼神是那样温柔而澄澈。他主动搭话:“鄙人张亦简,敢问小姐芳名。”她只害羞得默不作声。他自顾自地说下去,她得知他喜游厉,善品茗,懂音律,精戏曲,实为不可多得的才子。
光阴里的孤独,是体己的故人。
一日恰逢天际重云汇聚,黄昏欲雨,她却一人在外游荡玩耍,他发现她没带雨具,忙上前去用衣袖盖在她的头上为她遮雨。她双颊未施粉,却绯红,抬头询问:“那你又如何是好呢?”他低下头凝视着她,全然不顾雨水迸进他的眼帘,衣袖仍是没有收回,只是挽着她的手更用力了些。然后淡漠地望向远处:“我不会有事。”这一句话虽清浅至极,却是直击入她的心底,他很明白怎样让她心安,就好像是行囊里添了份体己之物,便不怕荒寒。
疏影重重,春茂虬松,曲径晚来浓。
她终于肯向他敞开心扉,与他围炉清谈,枕风听雨、湖中荡舟。他们在最美的年华里,在一幅烟霞宛然、淡雅蕴藉的平远山水图景中,共同赏花吟诗。煮茶饮酒、品鉴古玩。
粉色是春时,陌上游人如织,焚香品茗,拈草簪花。晚秋是黛色,枕风听雨,共吟一阙哀婉宋词。
溶溶月色里,杏花疏影中,二人同框,形影不离,如胶似漆,谈天论地,琴瑟合鸣。
行也慵慵,停也慵慵,幽梦忽逢,好景却难同。他们这份晴耕雨读的生活也终于断送在残酷的战争之中。
送回军营时,她握住他沾满鲜血的手不住地哭泣:“你答应过要陪我一辈子的,少一天、一个时辰、一年都不算一辈子。”可他的手还是那样无情地从温热退却为冰冷,眼睛由不舍退却为无神。全部都归为沉寂,只留下她一人哭泣。大概,每个人都有一份耽溺,而她的耽溺便是清沮,于是年纪轻轻就几近失明。
南天竹上已簌簌落了雪,小火炉里已细细添了炭。寒梅独苏,枯枝瘦影,扫雪煮茶,独处时,松风鸣雪兔毫霜。如此想来,“待浪花浮蕊俱尽,伴君幽独”这句话实不错。
豆蔻年华相伴,西窗清风冷寂,有如此绝世爱恋,也应是极幸福的。
那场爱恋中,那些流年里,母亲深爱父亲,却也深怕父亲的突然离去;母亲深爱生活,却也深怕生活对她苦痛折磨;母亲深爱姨娘,却也深怕姨娘的毒药陷害。
这是那个时代的烙印,描绘着檀口点樱桃,粉鼻倚琼瑶,依依杨柳腰的爱与怕交织的爱恋情愁与悲苦清欢。
PART
高中特等奖作文
□ 施姝含(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高二)
于我而言,写作也曾是个烫山芋。压榨平凡无奇的一周,搜肠刮肚熬成一篇周记,谈何容易?
又是一个思维枯竭的夜晚,托着腮帮子冥思苦想可做文章的话题。弟弟在一旁埋头做作业,铅笔在纸上拘谨地前行着,发出簌簌的响声。
他突然停笔,抬头,问我:“姐姐,这题哪里错了?”
我接过作业本,量词填空,几个歪歪扭扭的铅笔字写着“一(抹)月亮”,还挂着一个鲜红的大叉叉。我漫不经心地回答道:“这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啊,一弯新月,一轮圆月……”
“哗——”,不等我说完,他急着扯开了窗帘,灰尘四起甚是呛人,他倒是丝毫不在意,指着月亮,理直气壮:“你看!”
这几日暮云霭霭,月亮淡得十分雅致。厚厚的云层如一淙溪水,不停歇地向前流淌,月亮也被冲刷得失去了边际,像是深山老林中缕缕炊烟,又像是泼在漆黑画布上的牛奶。这时若把月亮比作不经意的几笔涂抹,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这时我才细细地咀嚼这几个字,“一抹月亮”,多美啊!而像他这样的孩子,心灵宛若一张白纸,思想未经过多少打磨,一切都是最质朴的样子。他不知道苏子曾说过“一溪云”,不知道张岱曾写下“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他所有的语言输出都来源于他对生活最自然的看法。我们绞尽脑汁布局妥当的一两个词,却是他再理所当然不过的行为。
诚然,“咬文嚼字”,精雕细琢是不可少的,文章斐然可观,对读者而言也是一场视觉盛宴。但是过度堆砌辞藻以彰显文采,文章内涵却显得空洞乏味,不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空有一副好皮囊。语言只是思想的载体,而并非文艺的身份证。可是如鲁迅先生一般字字掷地有声,以笔为戈,振聋发聩的又能有几人?看遍了钱塘潮起,黄山晨出也会有审美疲劳。虽然脱口就能背出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但神思却早随他的妻儿一同熟睡帐中;反而是眼前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屁孩,随口一句“一抹月亮”,却能让我心头漾起层层涟漪。
但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言,写作,本应就是极其平常的事。并不是每段人生都如壮烈史诗,也并不是每个故事都有欧亨利式的结局。然而名家们往往善于嗅到鸡毛蒜皮中的不平凡,他们以孩子一般纯净而不受拘束的思想,透过文字的窗棂,看到每一天的日升日落都各有风采。张爱玲笔下坏掉的热水汀和夜晚吵闹的电车都可爱无比;Miles Davis眼中掉了一颗门牙的John笑起来像一架钢琴;老舍写贫穷不说瓮牖绳枢,而戏称锅干净得像个体面的寡妇;钱锺书写爱慕不说愿为女子的发簪,却更爱作唐晓芙的牙刷。小市民的柴米油盐的生活其实本就是一出独一无二的戏,只不过多数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习惯了老套的剧本,欣然落入了套板效应,而少有孩子一般看世界的纯粹。
“月亮藏起来了。”弟弟的自言自语让我回转过神来。窗外月色已不能见,可我却由衷地觉得这个夜晚格外美丽。月圆月缺都各有风味,失意时点一盏明月,释怀时煮一壶月光,世间草木都尤为可爱。而人们写作时往往忽略了生活的点滴,为赋新词强说愁,又何来共鸣?兜兜转转一圈才发现,不应为了写作而写作,文字只是我们情感表达的工具,但透过它更应看到的,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不能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何出发。
我还有好多好多想告诉弟弟的,我想告诉他生活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想告诉他在今后长大的旅程中勿忘初心,继续保持他的天真和纯粹……可他未必能听得懂,我也未必能说得清。
迟迟无法下笔的文章,突然有了许多东西可言。
我望着弟弟,千思万绪,千言万语,最后却只是咧了咧嘴:
“我想给你贴一朵小红花。”
【指导老师】朱 俏
【获奖理由】
高中特等奖作文
□ 李聪聪(吉林省长春市吉大附中实验学校高一)
第一次遇见你,是在燕国的集市上,你在街上旁若无人地纵酒,我在路旁我行我素地高唱。你说,你叫荆轲;我说,我叫高渐离。
我们在集市上不过只是偶然相遇,却互相斗酒高唱,直到泪如雨下,仰天叹息;我们不过是莽莽红尘中的孤独患者,却从此成为一生的知己。
你是位失意之人,好巧,我也是。我们出身和地位并不高,你是小小卫国的无名侠客;而我平生之能,不过是会击筑罢了。还好,我们都是志趣相投的性情中人,都感慨命运无常,人生无定数,都碌碌地活着,以那苍茫的天地为家。今朝有酒今朝醉,谈笑风生间,手舞足蹈,击筑长歌,曲罢复饮,一醉方休。就这样,我被你的侠客风骨,随性率真所感动,感染;而你,想来也很欣赏我这位白衣琴师吧。
后来听说,你已成为太子丹的门客,很受其赏识;而我,也因为演技出众,成了名赫一时的琴师。贫贱之交莫相忘,我庆幸我们还能是同道中人,还能无所顾及地谈天说地,高歌数阙,酣酒淋漓。只是,我愈来愈珍惜,像是冥冥之中感受到了无法挽回与更改的生死别离,你与我共饮的每一壶酒,与我合唱的每一首歌都随之化作无法磨灭的记忆。
果然,你要去刺秦王了,这是你身为杀手的宿命,面对没有选择余地的不归路,你我都无可奈何,可我所盼的,真的如你所说的一样——“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安然无恙,再陪我同饮高唱。当我白衣胜雪在寒风凛冽的易水上为你践行的时候,你可知我指间悲凉的变徵之声是对你的不舍?
筑声悲恸穿长空,冷风呼啸寒易水,问君何时归?
难道,这竟是最后一首离歌?不,你挥手自兹去,决绝地连头都没有回,仅固执地留下那自以为潇洒的瘦削背影。不,曲尽人散,泪眼蒙眬间,我看到那熟悉的轮廓渐行,渐远,渐离。不。
那“一去不复返”终究是一语成谶啊!可你不是竖子,你是我永远的知己,心中的英雄。
天凉凉的,风凉凉的,心也凉凉的。指间轻拂早已凉透的筑身,却再也弹不出原来的音调,我没有能力伴你刺秦王,我没有机会陪在你身旁。
我闭上眼,指间轻弹宫调,看到你如何仗剑而去,一路风沙,来到咸阳城下;我闭上眼,弹一曲商音,看到你如何为了第二日的刺杀,彻夜未眠,为了雪洗国耻,等待着黎明的到来;我闭上眼,拂出角音,看到秦王如何环柱而走,侧身避退,慌乱中得到了逃跑的机会,你又如何挺身而进,一掷飞刀,却无可奈何无力回天;我闭上眼,徵声渺茫苍凉,看到你如何倚柱而笑,笑得那样绝望与倔强,如何箕坐于地,骂着秦王之罪过,念着太子丹之夙愿,如何视死如归地等待着生命最后一刻之终结;我闭上眼,弹出慷慨羽调,看到当湛凉的铁剑无情刺穿你胸膛时,当你满载一腔豪情与赤子丹心却敌不过时光错落岁月虚枉时,你眼角流下的,那一滴,英雄泪。
我闭上眼,琴弦骤断,白裳泪染。
我是高渐离,是你的知己,我会带着你的使命,走上那条你曾走过的路,哪怕只为了换一句“君子死知己”。
风萧萧兮易水寒,既然你终究被锁在我的记忆里,就让我再为你,赋一曲离歌吧。
我指间飞舞,悲歌慷慨,听闻我离歌之人,无不垂泪涕泣。感慨万千,可我却不能哭,因为我要去刺杀秦王。我眼瞎而文弱,却依旧要这么做,为燕国、为荆轲,为那一曲离歌。
当秦王也久久沉浸在我离歌的伤恸中,我决定拼一次命。临行前,且让我再为你,赋一曲离歌。
你,可听得见?
【指导老师】刘继平
【获奖理由】
一个年轻的生命,跨越时空,为我们弹奏了一曲乱世离歌。这首歌,关乎国家大义,更关乎知己真情。饱满的情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这首离歌苍凉悲壮,感人至深。本文荣获初赛二等奖。
高中特等奖作文
嫁进名人家庭却浑然不知
1926年,姚澄出生在江阴东门外山观乡姚家埭村。早年曾被父亲姚根宝送到戏班子学唱“滩簧”(锡剧前身)。成为名旦后,在师父顾嘉生的戏班子里场场唱主角,名扬江南。顾嘉生为防姚澄“跳槽”,千方百计为她撮合一门婚事,把一直未成气候的姚澄师弟张民介绍给她。但婚后张民恋上了麻将,且对姚澄责怪打骂,致使两人感情裂痕越来越深,到1949年终于离婚。
全国解放后,姚澄辞别旧戏班,加入了苏南文工团。后来加盟“先声实验锡剧团”。1952年末,“先声实验锡剧团”由无锡调往省会南京。在这个全新的艺术殿堂,姚澄更加红火起来。
一天,远在北京文化部艺术处的叶林来信给姚澄介绍对象,是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的叶至诚。叶林和叶至诚曾同在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工作,有过很多愉快的合作,跟姚澄又十分熟悉。想到两个单身的友人,他于是当起了月老。而当时,叶至诚也看过姚澄的许多演出,觉得在舞台上她有着与众不同的气质,朴实、大方、入戏,从她的眼睛里能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波澜,毫不做作。在他所见的戏曲艺术之中,像姚澄这样的演员是颇难得的。可是他却不曾有过向姚澄求爱的想法,因为前些时他经历了一次失恋。叶林的一番话使他鼓起勇气带着叶林的信,找到姚澄的党支部书记程茹辛请求援助。
然而,当姚澄大胆地用眼神打量走进屋来的叶至诚时,她却有点失望了。面前这个汉子,过于不修边幅,纽扣扣错了号,两个裤脚管卷得一高一低;似乎精神上有点啥毛病。于是,她坦诚地说了句:“让我考虑考虑。”没想到叶至诚一听激动地握住她的手:“我就只想请你考虑考虑!”
过了几天,在外地巡演的姚澄收到了叶至诚的一封来信,开头就见写了句“砻糠搓绳起头难”。其实,姚澄几乎征求遍了全团同志的意见,都是百分之百赞同。她于是回过头来反省自已,觉得叶林在那封信中讲得也有道理,于是,她给叶至诚写了封回信,把一些所思所想和盘托出,真心倾诉了一番。从此,两人书信来往频繁,套用叶至诚父亲叶圣陶的一个比喻,“就像打乒乓球一样”持续不断。到姚澄随团回到南京的时候,双方在感情上已经靠拢了。
但这时姚澄尚不知叶至诚的父亲竟是著名作家叶圣陶,正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叶至诚从不多提家事,她也没问过。在她的眼里,叶至诚和他的名字一样,诚实、善良,这就足够了,哪有心思去“考察”人家家庭背景呢。
热恋来得飞快。两人开始履行各自的义务。姚澄关心着叶至诚的衣着,叶至诚则不断给姚澄带去各种文学和青年修养的书籍。那时叶至诚每天下了班,立即就往锡剧团赶。而姚澄平日演出极忙,还有接待外宾的任务,要参加接、送、表演、陪同进餐和游览活动。所以每一次叶至诚到后,必须得坐在她宿舍里,眼巴巴地等她办完其他事后,才能说会儿悄悄话。没多久,两人谁也离不开谁。婚事可一切从简进行,婚期定在当年的9月20日。
万没想到,叶至诚的母亲胡墨林喜闻儿子婚娶,急忙提前从北京赶来为新人张罗婚事,并带来了600元钱和亲人们的礼物。这样,一切都不成问题了。家具全买了回来,剩下的钱宴请亲朋好友。在张罗婚事的紧锣密鼓中,这位比丈夫叶圣陶学历还高的婆婆,对即将过门的儿媳妇喜欢得不得了,和姚澄睡在一张上下铺床上,无话不谈,那亲热劲真让外人羡慕不已。有意思的是,婆婆虽也捎来了公公叶圣陶的祝贺,但正在努力学文化的姚澄却并不知道叶圣陶除了是公公以外,还有什么别的头衔,只晓得结婚后叫他“爸”就行了。
1953年9月20日这一天,姚澄和叶至诚的婚礼隆重而又热闹。筵席上,大家要新人讲恋爱故事,当姚澄讲到叶至诚那句“砻糠搓绳起头难”时,把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一杯接一杯“罚”新郎喝酒……
很快,姚澄用刚学到的文化知识,给公公叶圣陶去了一封信,公公在回信中夸赞她“写得亲切流畅”,嘱咐她要演好锡剧,希望不久能亲眼看到她演的剧目。
夫写剧本妻演戏
事业最好两搭档
1953年11月,江苏省锡剧团为迎接次年9月将举行的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大会,特地组织了姚澄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汉钱》两部重头戏赴上海进行试演。没想到这两部往日在南京一上演就掌声如潮的剧目,竟然反响平平,而剧团附带上演的小戏《双推磨》却受到了接踵而至的荣誉。27岁的姚澄从这次试演过程中深切感觉到自己急需适应时展的好剧本,才能迎接华东会演。而丈夫叶至诚正和高晓声在松江的一个乡村体验生活,她心里的焦虑却无处倾诉。
一直熬到春节前夕,姚澄终于盼到了三官归来。她把上海演出的详情仔细道了一遍后,叶至诚立刻决定亲自为夫人写剧本,并兴奋地告诉她这次发现了一个好题材,是关于十来户人家自发办起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事,正准备和高晓声合作一个剧本。春节过后,叶至诚和高晓声又结伴再度访问了那个自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各户人家,很快合写出有名的《走上新路》,剧本摆在了姚澄的面前。
1954年9月中旬,华东地区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上海如期拉开帷幕,但恰恰这时省锡剧团又接到另一个任务:需送一台小戏到北京为全国第一届_演出。姚澄和叶至诚也一同随团去了北京。“省锡”进京人员借住的地方离叶至诚父母的住处很近,夫妇俩就忙里偷闲去探望了叶至诚的父母、祖母、姑姑、哥哥、嫂嫂、姐姐、姐夫们。姚澄和婆婆在南京已经很熟了,可和公公叶圣陶还是头次见面,一家人凑在一起好不热闹,谈戏、谈文、谈人生、谈事业,着实是一派温馨的天伦风景。慈眉善目的公公对姚澄也像婆婆一样和蔼可亲,他告诉儿媳妇,他和老伴不久将到南方旅行一次,没准能看到她参加华东会演的《走上新路》。公婆的期待,更使姚澄把全副身心扑到了排练上。
高中特等奖作文
同许多长于书法的现代作家一样,叶圣陶常说自己不懂书法。这当然是谦虚,却不仅仅是谦虚,潜台词大概是:一,自己并没有专攻书法,不必去争这个书法家的名头;二,个人写个人的字,好坏得别人说,不应当自居行家;三,给别人写字是推脱不过,本无意炫耀。
叶圣陶生于1894年。“五四”时期走上文坛的新文学作家大多生于这一时期。郁达夫、茅盾生于1896年,徐志摩、王统照生于1897年,许地山生于1893年,林语堂生于1895年。他们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少年时期进入新式学堂,二十岁出头受到新文化运动的鼓舞,而立之年已经在文学界有所建树。
这一代作家都习惯于用毛笔写稿,他们的文稿和书信都很有收藏价值。因为文名很盛,也常有人索求墨宝,因此他们留下的大字也不少。他们的书法是在日积月累的书写中逐渐成熟起来的,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与他们的性格与情趣的结合点很多。
坡有诗句云“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虽语近诙谐,却颇能点出书法真义,不学的意思是不亦步亦趋地学别人,学书贵在理解书法精神。传统书法观是以文达意,以书传文,离开了思想和情趣,离开了文意,书法就立不起来了。这一代作家是这种书法观的坚定支持者,他们在书写上也下功夫,但更注重意义的传达。不以书法自矜,是真正的晓书者。
1913年的《圣陶日记》是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叶氏手迹。结体瘦长、略向左倾,有北碑的味道,与同时期李叔同的书法有些接近。在日记的扉页上,叶圣陶特意注明:“此册摹仿李叔同当时之字,太平报文艺版多载李之字画。”当时叶圣陶刚刚中学毕业,担任小学教员,教学之余常与朋友切磋书法篆刻。日记中,记录了叶圣陶为朋友刻印、共同欣赏祝枝山书卷、赵子昂字帖、书写文字赠与友人的诸多事项。到20世纪50年代、70年代,他日记中与朋友互赠书法作品、共赏书家墨迹的记录也不少。随着改革开放,文化思想领域日益活跃,晚年叶圣陶的书法交往逐渐增多,他为姚雪垠、陈从周、吕叔湘、吕剑等老友新朋写字的事,均有记录。叶圣陶晚年书名很盛,流传很广的《中学生字帖》就是由他题名的。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叶圣陶景仰的人,叶曾撰文赞誉弘一的风范,还在《弘一法师的书法》中,对弘一的书法做了独到的评点:
就全幅看,好比一个温良谦恭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笔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上,移动一丝一毫不得。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使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有时候有点儿像小孩子所写那样天真。但是一面是原始的,一面是成熟的,那分别显然可见。总结以上的话,就是所谓蕴藉,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实在是内行之见。叶圣陶很自觉地把字与人格对应起来,推崇“蕴藉”、“君子之风”,可见他在书法上的追求了。
叶圣陶的楷书有很深的功力,他从小受到比较严格的书法训练,并一直临池不倦。他在1947年书写的《夏丐尊先生墓志》、1957年书写的《亡妻胡墨林墓志》两通碑,可称为其楷书代表作。他的楷书风格接近于初唐,没有欧阳询那种刚健,倒有虞世南的平和。工整有余,险劲不足,大概与他“蕴藉”的追求有关。墓志铭的书写历来讲究恭恭敬敬、一笔不苟,没有扎实的楷书基本功底是不能胜任的。
小篆是叶圣陶很喜欢的书体,他留下了不少小篆作品。现存最早的,是1929年为好友贺昌群所书对联“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篆法准确、运笔流畅。小篆是秦统一后的规范字体,流传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邪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以及大量秦量、秦权、诏版。东汉时许慎作《说文解字》,收集了小篆9353字。小篆字形修长,讲究布白停匀、线条圆转光润,《书谱》说“篆尚婉而通”,指的就是小篆。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都以之名世。到了清代,有邓石如、王福庵等人丰富了小篆的表现力。不过,小篆的结构过于整饬,笔画变化少,艺术表现的空间不大,清以来的书家大都在先秦的文字源流(即所谓的大篆)中探索。叶圣陶喜欢篆书,应该与他早年一度痴迷篆刻有关系,但他独喜小篆,心平气和地写这种整整齐齐让人激动不起来的字,既不高古也不飞扬,追求书法的静态美和理性美,则明显体现了他严谨的做派和简明的艺术风格。
叶圣陶的文学语言,的确给人一种干净准确的感觉。他1932年的一个短篇小说《席间》写上海几个教授的无聊生活,开篇有这么一段场景描写:
电风扇嗡嗡嗡,好像在梦里。一个苍蝇敏捷地停在玻璃杯口,想尝尝柠檬汽水什么味道;但是,不等那几个给卷烟熏黄了的指头拂过,它又飞到窗沿上观赏大上海的夜景去了。
几十个字,把上海夏夜,一个颇为洋气的会客场景勾画出来,又透露出人物的一些特点,简洁明了。从苍蝇角度去写,也颇为别致。
《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早年的小说代表作,刻画了一个平庸正派的小学校长在战争威胁下,如护雏的母鸡一般辛勤而笨拙的身影。小说第一部分,写潘先生携妻带子挤火车到上海避难的艰难,极为生动。从艺术角度看,叶圣陶小说长于人物言行描写,他的描写近于白描,不赋彩,渲染也不多,但线条之准确,足见功力。他的这种冷静平实的风格,在新文学发展初期,显得很成熟,受到茅盾的高度肯定。沈从文1931年《论中国创作小说》也赞扬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