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杜甫石壕吏,以及杜甫石壕吏背景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石壕吏杜甫为什么不挺身而出
石壕吏杜甫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如下:石壕吏不抓杜甫的原因是杜甫不是陕州石壕村的当地人。三吏三别作品写于安史之乱期间,此时杜甫被贬,离开洛阳,途经新安、潼关、石壕,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引起了诗人感情上强烈的震动。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
在康震口中,《石壕吏》却出现了新的解读,康震认为杜甫非但不是同情老妇人的遭遇,反而在歌颂老妇人为国牺牲的精神。康震认为《石壕吏》杜甫想表达的就是在危难时刻,中国百姓依旧会挺身而出的奉献精神。《石壕吏》【作者】杜甫 【朝代】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个人觉得杜甫先生当时不作声是因为力不从心,还有关键由于按户征兵可能是当时朝廷的明文规定,就像木兰代父从军那样。杜甫先生之所以没被抓我才猜测是因为他是朝廷官员,虽然当时被贬。
荒诞不经 采纳数:17444 获赞数:195739 向TA提问 私信TA 关注 展开全部 因为杜甫是文人,唐朝规定,科举出士的人可以免兵役。《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
杜甫石壕吏题解译文注释赏析
石壕吏 【题解】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并四处征兵。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赶往华州任所。一路所见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石壕吏》译文如下: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石壕吏》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1,有吏夜捉人2。老翁逾墙走3,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4!妇啼一何苦5。听妇前致词6:“三男邺城戍7。一男附书至8,二男新战死9。存者且偷生10,死者长已矣11!室中更无人12,惟有乳下孙13。有孙母未去14,出入无完裙15。
石壕吏(唐·杜甫)【原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呼喝得多么狂怒,妇人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赏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
注释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石壕村:今河南三门峡东南。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投:投宿。逾:越过;翻过。一何:何其、多么。苦:凄苦。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致:对...说。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戍:防守 ; 念shù 附书至:捎信回来。
石壕吏原文
1、石壕吏 唐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白话译文:夜暮降临,来到石壕村投宿,半夜里有差役来村里强征士兵。
3、唐代杜甫的《石壕吏》原文及注释如下: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4、原文:潜夫深闭坐,困客杳何之。空堂百尺竿,废井千竿维。松柏寒飕飀,麋鹿群踟蹰。谁谓草木静,有心皆鼓瑟。译文:石壕深处守孤岛,困客难以到达这里。空堂上百尺高,废井维千尺深。松柏受寒风吹,麋鹿们静静地踟蹰。谁说草木都静了下来,我的心却在紧绷着琴弦。
5、石壕吏(唐·杜甫)【原文】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呼喝得多么狂怒,妇人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6、《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作品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简短
1、翻译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2、《石壕吏》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3、《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作,《石壕吏》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4、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
5、[编辑本段]译文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有官吏在夜里来捉人。老头翻墙逃走了,老妇走出去查看。官吏吼叫得是多么的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的凄苦。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道:“我的三个儿子去驻守邺城,大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都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人永远完结了。
杜甫石壕吏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
1、杜甫《石壕吏》主要内容是什么赏析 【解题】这首诗是杜甫有名的“三吏”之一,约作于肃宗乾元二年(759)。这年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的六十万唐军在相州被史思明打败,退守河阳,为补充兵力,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兵,至老弱妇孺亦不能幸免,这首诗便反映了这一惨酷史实。
2、这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是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通过亲眼目睹,如实地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行文落笔笔墨简洁精炼,画面感强,抒情与议论相结合,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发出了无声的呐喊。
3、《石壕吏》赏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4、石壕吏主旨是通过记叙作者亲眼看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一事,来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蛮横。这首五言古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之手,作者通过这首诗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发的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
5、石壕吏,杜甫的这首叙事诗以其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了战乱时期官府的残酷和兵役制度的黑暗。诗的首句“暮投石壕村”直接点题,暗含战乱背景下的社会动荡与旅人恐慌。接着的“有吏夜捉人”揭示了官府的无情,通过“夜”字,透露了官吏的无情和人民的无奈。
《石壕吏》原文及注释
1、《石壕吏》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1,有吏夜捉人2。老翁逾墙走3,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4!妇啼一何苦5。听妇前致词6:“三男邺城戍7。一男附书至8,二男新战死9。存者且偷生10,死者长已矣11!室中更无人12,惟有乳下孙13。有孙母未去14,出入无完裙15。
2、《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3、《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4、石壕吏 【题解】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之子)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并四处征兵。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赶往华州任所。一路所见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