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成语积累
(1)观过知仁
原文:“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释义: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2)朝闻夕死
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
释义: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3)恶衣恶食
原文:“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释义: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4)无适(適dí)无莫
原文:“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此。”
释义:指无可无不可。
(5)一以贯之
原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释义:用一种学说贯穿一切事物;也有自始至终贯彻到底的意思。
(6)见贤思齐
原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释义:见到有才德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7)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原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释义: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8)讷言敏行
原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释义: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9)礼让为国
原文:“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释义: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
(10)造次颠沛
原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释义:流离失所,生活困顿。
(11)心有余而力不足
原文:“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释义:心里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够。
形容肉比较柴的成语
(1) 必不得已
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释义: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势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
(2) 察言观色
原文:“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释义:琢磨别人说的话,观察人的脸色,以揣度对方的心意。
(3) 成人之美
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释义:成全别人的好事,也指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
(4) 风行草偃
原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释义:比喻上面的意图传下来;下级一律绝对服从。也比喻人们顺从身边的形势而采取自己的行动。
(5) 四海之内皆兄弟
原文:“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释义: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
(6) 驷不及舌
原文:“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释义:一句话说出口,驷马拉的车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7) 以文会友
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铺仁。’”
释义:通过文字结交朋友。
(8) 浸润之谮
原文:“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释义: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9) 克己复礼
原文:“克己复礼为仁。”
释义: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10)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原文:“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释义: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
(11) 司马牛之叹
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释义: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12)色仁行违
原文:“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
释义:表面上主张仁德,实际行动却背道而驰。
(13)片言折狱
原文:“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释义:原意是能用简单的几句话判决讼事,后指能用几句话就断定双方争论的是非。
十三、《子路》篇(1) 一言丧邦原文:“一言而丧邦,有诸?”释义:谓一句话可以亡国。(2) 一言兴邦原文:“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释义:谓一句话可以兴国。(3) 欲速则不达原文:“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释义: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4) 斗筲之人原文:“斗筲之人,向是算也。”释义:形容人的气量狭小;见识短浅,亦用为自谦之词。(5) 刚毅木讷原文:“刚毅木讷,近仁。”释义: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6) 和而不同原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释义: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7) 名不正言不顺或名正言顺原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释义: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名真言顺:指名分或名义正当说起话来便顺理,逆理也讲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当的理由。(8) 无所措手足(手足无措)原文:“刑罚不中,_无所错手足矣。”释义:手脚没有地方放,形容没有办法,不知如何是好。(9) 言必信,行必果原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固执然小人哉!”释义: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10) 近悦远来原文:“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释义:使邻近的人高兴,使远方的人来归附,后用以形容邻近的人因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也都闻风前来归附。十四、《宪问》篇(1) 见危授命或临危授命;见利思义原文:“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释义:见危授命或临危授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见利思义: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2) 一匡天下;被发左衽原文: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释义:一匡天下:纠正混乱局势,使天下安定下来。被发左衽:指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也指沦为夷狄。(3) 以德报怨原文:“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释义:拿恩惠报答仇恨,形容对人宽容,不仅不记仇,反而给以好处。(4) 怨天尤人原文:“不怨天,不忧人。”释义: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遇到不称心的事情一味归咎客观,埋怨别人。(5) 老而不死是为贼原文:“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释义: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6) 危言危行原文:“邦有道,危言危行。”释义: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十五、《卫灵公》篇(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释义: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2) 小不忍则乱大谋原文:“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释义: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3) 言不及义原文:“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释义:说话不涉及正题与中心。(4) 以人废言原文:“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释义: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5) 有教无类原文:“子曰:‘有教无类。’”释义: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进行教育。(6) 志士仁人;杀身成仁原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释义:志士仁人:志向宏伟、道德高尚的人。指热爱祖国献身事业的人士。杀身成仁:原指牺牲生命,成全仁德,后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牺牲。(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原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释义: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8) 君子固穷原文:“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释义: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9) 当仁不让原文:“子曰:‘当仁不让于师。’”释义:碰到应该做的好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托,现泛指应该做的好事。(10) 道不同,不相为谋原文:“道不同,不相为谋。”释义: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1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原文:“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释义: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12)直道而行原文:“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释义:比喻办事公正。十六、《季氏》篇(1) 季孙之忧;祸起萧墙原文:“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释义:季孙之忧:指内部的忧患。祸起萧墙:祸乱从内部发生。(2) 分崩离析原文:“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释义: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3) 血气方刚原文:“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释义:形容年轻人精力正旺盛。(4) 开柙出虎;龟玉毁椟原文:“‘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释义:开柙出虎: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龟玉毁椟:龟甲和宝玉在匣中被毁坏。比喻辅佐之臣失职而使国运毁败。(5) 既来之,则安之原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释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6) 隐居求志原文:“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释义: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十七、《阳货》篇(1) 时不我待原文:“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释义: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2) 道听途说原文:“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释义:指随便传说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没有根据的消息。(3)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原文:“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释义:饱食终日:整天吃得饱饱的;指无所作为。无所用心:指不动脑筋,什么事情都不关心。(4) 色厉内荏原文:“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共犹穿窬之盗也与?’”释义:形容外表严厉强硬,内心怯懦软弱。(5) 莞尔而笑;割鸡焉用牛刀原文:“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释义: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割鸡焉用牛刀: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6) 无所不至原文:“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释义: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7) 下愚不移原文:“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释义:下等的愚人,决不可能有所改变,旧时儒家轻视劳动人民的观点,也指不求上进,不想学好。(8) 患得患失原文:“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余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释义:指对个人的利害得失斤斤计较。(9)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原文:“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释义: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10) 红紫乱朱原文:“子曰:恶紫之夺朱也。”释义:红紫乱朱指杂色混乱正色,比喻邪道取代正道。(11) 怀宝迷邦原文:“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释义:旧指有才德而不出来为国家效力。(12) 居下讪上原文:“子曰:‘有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释义:指属员背地里讥笑上级。(13) 兴观群怨原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释义: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14) 匏瓜空悬原文:“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释义:孔子比喻自己无法像匏瓜那样系悬着而不让人食用,应该出仕为官,有所作为,后用以比喻有才能的人却不为世所用。十八、《微子》篇(1) 无可无不可原文:“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释义: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2) 枉道事人原文:“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释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3)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原文:“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释义: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4) 故旧不弃原文:“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释义:不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5) 季孟之间原文:“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释义: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6) 降志辱身原文:“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释义:压抑自己的意志,降低自己的身份,多指违心地混迹于世俗或委曲求全。(7) 来者可追原文:“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释义: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十九、《子张》篇(1) 学无常师原文:“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释义: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即凡有点长处、学问的人都是老师。(2) 文武之道原文:“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释义:指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3) 文过饰非原文:“小人之过也必文。”释义:用漂亮的言词掩饰自己的过失和错误。(4) 生荣死哀原文:“其生也荣,其死也哀。”释义: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5) 有始有终原文:“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释义:有开始也有结束,指做事能够坚持到底,不半途而废。(6) 小德出入原文:“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释义: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二十、《尧曰》篇(1) 允执其中原文:“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释义:指言行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2) 惠而不费原文:“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之亦惠而不费乎!”释义: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3) 简在帝心原文:“帝臣不蔽,简在帝心。”释义: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4) 兴灭继绝
原文:“兴灭国,继绝世。”
释义:使灭绝的重新振兴起来,延续下去。
(5) 望而生畏
原文:“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形容肉比较柴的成语
(1) 不耻下问
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释义: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2) 不念旧恶
原文:“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释义:不记住或不计较过去和别人的仇恨。
(3) 斐然成章
原文:“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释义:非常有文采;出口便成章。斐然:有文采的样子;也用以形容才干或声名显耀。
(4) 计过自讼
原文:“吾未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释义: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5) 三思而行
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释义: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指做事慎重。
(6) 闻一知十
原文:“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释义: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7) 朽木不雕;朽木粪土;朽木粪墙
原文:“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释义:朽木不雕: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上进,无法成材。朽木粪土:比喻不堪造就、对社会没有用处的人。朽木粪墙:比喻没有培养前途的人。
(8) 愚不可及
原文:“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共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释义:形容笨到了极点。
(9) 听其言而观其行
原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释义: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形容肉比较柴的成语
(1) 登堂入室
原文:“(仲)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释义: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也作“升堂入室”。
(2) 过犹不及
原文:“子曰:‘过犹不及。’”
释义:事情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指做事要恰如其分。
(3) 言必有中
原文:“子曰:‘夫子不言;言必有中。’”
释义: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到点子上,指说话很中肯。
(4) 一仍旧贯
原文:“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释义:执照老规矩办事,没有丝毫改变。
(5)有勇知方
原文:“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释义:有勇气且知道义。
(6)鸣鼓而攻(之);群起而攻之
原文:“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释义:鸣鼓而攻(之):大张旗鼓地加以讨伐。群起而攻之:大家都起来攻击它,反对它。
形容肉比较柴的成语
(1)北辰星拱
原文:“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通拱)之。”
释义: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环绕。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2)一言以蔽之
原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释义:蔽:掩覆,引申为概括。指用一句话来概括。
(3)有耻且格
原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释义:谓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
(4)三十而立;而立之年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释义:众多释义中最受人认同的是:“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5)四十不惑
原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释义: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经历了许多,已经有自己的判断力了。
(6)从心所欲
原文:“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义: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7)温故知新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义: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体会和发现新的东西。形容回顾过去,认识现实。
(8)周而不比;比而不周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bì),小人比(bì)而不周’。”
释义:周而不比: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比而不周: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9)举直错枉;举枉措直
原文:“举直错诸枉,_服;举枉错诸直,_不服。”
释义:举直措枉:指选用贤者,罢黜奸邪。举枉措直:起用奸邪者而罢黜正直者。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原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释义: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11)见义勇为
原文:“见义不为,无勇也。”
释义:见到正义的事情勇于去做。
(12)耳顺之年
原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释义: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13)犬马之养
原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释义:供养父母的谦辞。
形容肉比较柴的成语
(1) 死而后已;任重道远
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释义:死而后已: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2) 六尺之孤
原文:“可以托六尺之孤。”
释义:指没有成年的孤儿。
(3)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原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释义: 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4) 洋洋盈耳
原文:“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释义: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