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有哲理的故事
《易经》14句
《尚书》7句
《诗经》21句
《礼记》40句
《春秋左传》17句
《老子》47句
《管子》10句
《晏子春秋》33句
《论语》77句
《孙子》28句
《吴子》4句
《墨子》28句
《列子》3句
《孟子》59句
《庄子》57句
《楚辞》18句
《商君书》3句
《尹文子》2句
《荀子》27句
《韩非子》18句
《吕氏春秋》26句
老子的小故事简短4则
11、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13、师送学生一首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走/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然后提出希望。
14、布置作业:
15、课后小结,提出希望
16、生朗读;师点评。
17、延伸拓展,开发思维
18、师找出一些语句:嗨,慢着,;我没法──;再见!;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不用客气。;我下不去!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看见了。然后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出示朗读要求: (旺旺作文网 )
19、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20、课堂积累,开拓视野
21、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2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23、检测字词,扫通障碍
24、师出示名言,生齐读:
25、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6、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27、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老子》经典47句
常听人说:世间最可怕的人,不是小人,也不是坏人,而是无明之人。
人若无明,内心就会混沌无光。
走好人生道路,需要“三明”:先见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三国时有个“狂夫”,名叫祢衡。
祢衡第一次面见曹操,就击鼓大骂曹操。
还嘲讽别人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
把曹营中的武将、谋士,通通贬得一文不值。
唯独夸自己是“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
这样的人,一无自知之明,二无谦恭之态。
怎么可能给他人留下好感,又有谁会重用他呢?
后来,祢衡因为言语冲突被人杀害,年仅二十六岁。
鬼谷子说:“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
想要认识世界、了解他人,就必须先从认识自己开始。
人这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
没有人生来就有自知之明,总要狠狠栽几个跟头,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拎不清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
容易被别人客套的称赞所迷惑,别人夸得越多,他就越膨胀。
漫漫人生路上,阻碍我们前行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愚昧的自己。
自卑与自负,就像一对孪生兄弟,都可能会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绊脚石。
要有自知之明,既不能把自己看的太高,
也不能把自己看得太低。
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更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然后脚踏实地去努力。
知人之明,是智慧
俗话说得好:人心隔肚皮。
人心就像是隔皮猜瓜,难知好坏。
短期交往看脾气,长期交往看德行,一生交往看人品。
结交的人,一定要认真选择。
苏轼一生交友无数,很有知人之明。
某日,苏轼与章悖结伴游山玩水。
途径一处山涧,两侧巨石林立,山下激流翻涌。
中间搭着一块木板,充当“桥梁”。
苏轼不愿以身犯险,便停住了脚步;
章悖却抓住一条枯藤,荡到对岸巨石上,写下“苏轼章悖游此”六字。
苏轼慨叹道:“这位老兄,将来定会杀人不眨眼。”
旁人问他为什么,苏轼说:“不爱惜自己性命的人,自然也不会把别人的性命当回事。”
果然,章悖拜相后,便把老友苏轼下狱流放。
与人交往,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修行的功课。
苏轼曾说“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
世事复杂,人心难测。
人有七情六欲,自然也会有内心的阴暗面。
学会识破这种阴暗,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是我们的处世原则。
先见之明,是格局
吴起曾是魏国的谋士,得知有奸臣在魏王面前诬告他。
没等魏王传唤,吴起就仓皇投奔楚国。
别人问他说:“君王并未降罪,您为什么要弃官逃跑呢?”
吴起答道:“唯有君王亲贤臣远小人,才能成就霸业;
如今,君王听了谗言,魏国从此就要衰弱了。”
不久,魏国果然被秦国吞并,这正是吴起所预见到的结局。
俗话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忧患一定近在眼前。
人生不能走一步看一步,眼光要放长远。
目光短浅的人,前路必定坎坷。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要有先见之明。
先见之明,来自长久生活经验的积累。
《道德经》中叫“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事情尚未发生的时候,局势才是最好掌控的。
要未雨绸缪,就是在别人淋雨的时候,你手上带着伞。
事情尚未发生之前,就让它朝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转化。
老子庄子道家名言故事
2、研读课文,培养能力
4、师引导学生如何复述故事性文章;师出示复述要求:
5、复述课文,师生点评。
6、生默读讲述脱险经历这一部分,准备复述。
7、教师点出一些词语,由学生造句:心惊肉跳、啜泣、头晕目眩。
8、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9、找一位学生读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生领读;师纠正。
10、怎样理解这一哲理?
老子名言小故事大道理
我是未城朝雨,用文字表达我对生活的态度。
哀兵必胜
这个典故最早出自于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69章,讲的是战国初期齐国人孙膑和魏国人庞涓之间的故事。
他们两个人曾经一起拜在鬼谷子门下,共同学习兵法,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庞涓就认为自己学得差不多了,然后他就下山求取功名去了。
而孙膑则继续留在他的老师鬼谷子的身边,鬼谷子觉得孙膑为人质朴,还特别勤勉好学,就把它私藏的《孙子兵法》传授给他了。
后来庞涓在魏国受到了重用,当时魏惠王听说庞涓的同学孙膑也非常有才能,就让庞娟给孙膑写信,把他邀请到魏国来。
而当孙膑来到魏国跟魏惠王见面之后,就在魏惠王的面前滔滔不绝地讲起兵法来,当时庞涓面对孙膑的才能十分嫉妒。
于是庞涓就在魏惠王的面前说了很多孙膑的坏话,就让魏惠王信以为真,就让人把孙膑的膝盖骨给挖去了。
从那之后,孙膑也就变成了一个行走非常不便的残疾人,虽然说庞涓表面上对孙膑仍然是大献殷勤,孙膑也十分的感动,但是孙膑根本就不知道。其实,把他害得这么惨的正是庞涓。
孙膑还答应会把《孙子兵法》写在木简上送给庞涓,当时面对孙膑这样的遭遇,就引起了庞涓派去的专门侍奉孙膑的一个童仆的同情,随后童仆就把所有的真相全都说出来了。
孙膑这个时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中了庞涓的圈套,正因如此,孙膑为了能够脱身就开始装疯。
他一会儿大哭,一会儿大笑,说话颠三倒四,语无伦次,庞涓怀疑孙膑是在装疯卖傻,就叫人把孙膑扔进了粪坑里,没想到孙膑竟然抓起粪就吃,庞涓这才相信孙膑是真的疯了。
后来齐威王派出辨士淳于髡到魏国出使,孙膑就利用这个机会让淳于髡把他带到了齐国,到了齐国之后孙膑就受到了齐威王的重用。随后孙膑便带兵攻打魏国,就在跟庞涓对峙的时候,他便使用了减灶之计。
不仅彻底地歼灭了魏军,当时兵败之后,庞涓也被逼自杀,至此,孙膑也算是报了庞涓曾经迫害他的仇。
这个典故其实是从军事的角度谈了以退为进的处事哲学,老子是以主和客来比喻战争当中的侵略者和被侵略者。主便是侵略者,也就是主动发起攻击的一方,客呢,就是抵抗者,也就是被动应战的一方。
老子认为战争当中应该以守为主,以守而取胜,这同时也表现了老子反对战争的思想,这不仅表现了老子反对战争的思想,同时也表明老子处事哲学当中的退守和居下的原则,正因为老子在这一章里讲到了“哀兵必胜,骄兵必败”的道理。
所以这个典故也就成为了千古兵家的军事名言,孙膑也恰恰是利用了这个机会才以残疾之身成功地战胜了庞涓。
已完结,喜欢我的文字,就关注我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